科学研究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新闻动态 > 正文

陕西省社科联第十二届(2018)学术年汇城市学院分场获奖征文(二)

日期:2018-10-25    来源:

文化自信在大西安建设中的作用与彰显途径分析[1]

杨 昭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部,陕西西安 710018

摘要: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西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自信研究对于西安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在分析了大西安建设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文化自信在大西安建设中的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培养文化自信的彰显途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西安建设;彰显途径

    文化覆盖范围极其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理解的识文断字。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之魂,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寄托家园,是一地居民的既定信仰。文化既包含语言文字、服饰装扮、民俗风情,也包含诗歌乐舞、接人待物,更包含特色食品、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以及生态环境。文化是发展的软实力,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一、大西安建设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陕西是众所周知的华夏文明发源地,北有黄帝陵的始祖文化,南有秦岭山脉的绵延文化带。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安则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西安厚重的文化是绝大多数城市无可比拟的。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自信,绕不开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厚重文化,给予了整个华夏爱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2015年2月,习总书记来陕西视察时就曾提出“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对于文化传承与发扬做出了重要指示。如何在大西安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让文化自信促进大西安建设发展,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这是一项严峻的课题。具体而言,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弘扬好盛世文化

    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主要源于周秦汉唐四个朝代,是这四个朝代创造的盛世文化,使得西安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最鲜明的典范城市。周秦汉唐的大气磅礴,为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使得世人对西安情有独钟。在近年的大西安建设中,建设者们认识到了深入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复兴汉唐文化、南门、城墙等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保护与恢复成效有目共睹。在此基础上,西安建设者们更加重视软实力的影响作用,积极宣传周文化的德与礼、秦文化的法与勇、汉文化的儒与功及唐文化的大与新,周秦汉唐文化深入人心,西安代表民族文化根脉的形象更加鲜明、惠及海内外。

    2.传承好丝路文化

    西安位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汇集做出了积极贡献,西安完全可以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建设的模范城市,做传承与发扬包括中原文化、中亚文化、波斯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的排头兵,引领丝路文化的发展。西安一直致力于推进丝路文化交流,持续举办丝路文化研讨会与丝路城市圆桌会,编排了歌剧《张骞》与舞剧《传丝公主》,西安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了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西安作为西部枢纽城市,完全可以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丝路沿线城市的文化底蕴,建设成一个兼容并蓄,厚积薄发的典型城市。 

    3.守护好秦岭文化

    秦岭位于西安的南部,有了秦岭的存在,才有了“八水润西安”的胜景。秦岭就像一位母亲呵护着西安这个孩子,秦岭的存在给予了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风调雨顺,孕育了黄帝、炎帝等人文始祖。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每每登临秦岭山脉,均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碑记和游记,丰富了西安的文化内涵。大西安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将秦岭打造成为山水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交汇融合的多元文化体验区。秦岭生态的保护与秦岭文化的弘扬对于大西安建设的环境保障具有积极意义。   

    4.发扬好红色文化

    西安不仅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厚重,还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积淀,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在西安拥有八路军办事处、革命公园、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公馆等革命遗迹,为西安文化的民族大义精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色文化的积淀给这座城市赋予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贡献,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也具有契合之处,大西安建设必然需要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融入进来,将西安打造成红色文化之城。

    二、文化自信在大西安建设中的作用

    大西安建设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物质追求达到一定层次,必然进入精神追求层次,大西安建设需要精神文化的发展繁荣,给人以文化铺垫与弘扬,有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有助于开辟传统经济合作与发展之外的文化路径。目前,在王永康书记的带领下,大西安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相信西安这座古老城市必将持续焕发出新的光芒。

    1.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参与度

    文化自信的确立,文化认同的提升,对于西安居民与城市建设者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西安城市建设的过程既需要城市建设者的规划,也需要广大市民的集思广益,城市建设从来就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是关系到城市居民整体的大事情。

    2.文化自信有助于城市建设的广纳博取

    在城市建设中,处处需要融入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的考量不仅仅需要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宣传,还需要拥有自信的胸怀,广泛吸收、消化、融合外界的文化元素,来展现一个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城市形象。就如同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演唱能够邀请外国演唱者加入一样,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是一种向外界展示兼收并蓄的胸怀。在城市建设中拥有这种文化自信的胸怀,便可以吸引更多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建设中,展现绚丽多彩的大西安形象。

    3.文化自信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自信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自信并不是故步自封,对于文化的传承有取有舍,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助于吸收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带动地方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事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助于各国家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由此拉动的彼此间的融合发展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三、文化自信的彰显途径

    文化自信的建立是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共同的传承与发扬、创新,在大西安建设中培养文化自信,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四条路径:

    1.深扎根基,以陕西历史文化为依托

    大西安建设离不开文化自信元素的融入,文化元素的融入不能仅仅考虑西安一地的文化因素,还应该着眼于整个陕西省的文化结构。立足于陕西省文化发展与弘扬基础之上,就有了更加绵长的根基,深厚的陕西文化底蕴,才能进一步促使西安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在文化的演进史上,陕西历史文化的独特性、生命力的顽强性、文化底蕴的厚重性、价值理念的优秀性,使其树立重要的世界地位。在大西安建设中,只有充分认陕西历史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内涵,真正理解陕西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更好地在大西安建设中将西安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才能使人们认识到西安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起文化自信。

    2.老树开花,挖掘利用好陕西文化环境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为西安建设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对于西安建设中文化元素的融入过程,也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过程,挖掘好西安历史文化,并由此展开来,扩及到整个陕西省,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会更加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文化的挖掘离不开合理的利用,对于陕西省盛世文化、丝路文化、秦岭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创新,有助于推动大西安建设的层次与水平,对于文化自信的树立具有积极意义。

    3.兼容并蓄,强化西安历史文化的开放与交流

    文化自信需要当地群众的认同,还需要外部人士的积极认可。文化的生成本就是各种文化积极融会贯通的结果,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需要大家的积极传承与发扬。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作为文化旅游大市,西安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交流也日益频繁。文化建设带动了大西安建设的发展,西安更需要自信与包容,在文化开放与交流中不断提高对外影响力,为培养文化自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外部优秀文化对西安文化有积极影响,同时需要准确认知各文化分支,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要充分利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机遇,加强西安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化的交流学习,把西安打造成新的丝绸之路文化节点。

    4.开拓进取,坚持西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自信需要文化的持续创城与创新,在培养文化自信过程中,需要做好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确立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需要确立文焕传承与创新模范、给文化传承与创新者以良好的环境与优厚的待遇,使得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人人向往的人生追求目标之一。同时,在创新发展西安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将西安历史文化的发展活力注入西安跨越发展、追赶超越的各个领域,为建设“富裕西安、和谐西安、魅力西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文化自信与大西安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树立了了大西安建设的精神之魂,大西安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彰显的途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大西安建设发展意义非凡,对于文化传承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 张晓军、舒细玲.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J].网友世界,2014,(3):46.

[2] 刘仰.历史传统是文化自信真正的源泉[N].环球时报,2015-3-13(13).

[3] 易小明.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N].光明日报,2015-8-5(13).(1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 Chen, C., Imbibe-San Juan, F., & Ho, J. The Structural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M].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2010(61):1386-1409.



[1] 作者简介:杨昭,1982年出生,女,陕西渭南人,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尚稷路8715号,邮编:710018,电话:029-86652220,电子信箱:yangzhao82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