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撼人心;窑洞院落里,制鼓技艺传承者用匠心守护千年文化根脉。近日,传媒与外国语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安塞,与制鼓专家王永军展开深度互动交流,在传统工艺与现代传媒的对话中,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播密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走进王永军的制鼓工坊,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牛皮与桐油气息。工坊内,大大小小的鼓胚、工具错落摆放,墙上悬挂着制作精良的成品腰鼓,无声诉说着制鼓工艺的悠久历史。团队成员刚踏入工坊,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这场非遗文化探秘之旅。
“一张鼓皮,要经过浸泡、刮毛、晾晒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关乎鼓的音色和寿命。”王永军一边演示制鼓流程,一边向师生们介绍。他粗糙的双手在鼓皮上灵巧游走,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几十年的功力。学生们围在王永军身旁,有的认真记录要点,有的举起相机、手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制鼓过程,用影像留存珍贵瞬间。在讲解到关键步骤时,王永军还邀请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制鼓的不易与乐趣。一位学生在尝试给鼓皮定型后,感慨道:“原以为制鼓就是简单的拼接,亲身实践才知道,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和技巧,太了不起了!”
交流环节,团队成员发挥专业特长,与王永军展开热烈讨论。实践调研团队成员运用镜头,细致捕捉王师傅制鼓、击鼓的每一个珍贵瞬间,致力于用影像留存这份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从短视频创作、直播带货等新媒体传播角度出发,为王永军的安塞腰鼓推广出谋划策。他们提出,可以通过打造“制鼓大师”个人IP,拍摄系列短视频,展示安塞腰鼓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独特魅力;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线上制鼓体验课,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一非遗文化。
王永军认真倾听师生们的建议,眼中满是欣喜:“我做了一辈子鼓,就盼着这门手艺能被更多人知道。你们的想法很新颖,给我打开了新思路。”他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坚守制鼓行业的心路历程。面对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传统制鼓行业曾陷入困境,但王永军始终没有放弃。他坚持手工制鼓,不断改良工艺,培养年轻学徒,只为让安塞腰鼓文化代代相传。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了安塞腰鼓制作技艺的魅力,更让大家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性。传媒与外国语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建立非遗文化实践基地,持续为安塞腰鼓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师生们将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让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世界听见中国非遗文化的铿锵之声。




文图:传媒与外国语学院
编辑:沈玉皎